《火祭》,罗伯特·马拉斯科著。
啊,1970年代:高通胀!失业率攀升!石油危机!经济衰退!学校废除种族歧视!白人逃离!高犯罪率!萨姆之子!这是一切都走向地狱的十年——鬼屋小说增长到了临界点的原因就在于此。在《地狱门房》(1974)里,模特搬进褐砂石老宅……人间地狱。在《闪灵》 [40] (1977)里,行将破产的一家人接受了可谓救命稻草的工作,来到一所旅馆……人间地狱。在《隔壁的屋子》里,城郊新富居民建造了一幢现代化住宅……人间地狱。但一切的起点无疑是罗伯特·马拉斯科(Robert Marasco)的《火祭》(Burnt Offerings , 1973),这个令人胆寒的故事讲述一家人逃离都市,搬进一幢暑期出租屋……人间地狱。
马拉斯科是一名高中教师,因此他对人性的幻想很久以前就被践踏致死了。他最初动笔时想写的是剧本,原先打算写个黑色喜剧,然而正如马拉斯科在一次采访中所说的:“成品却只有黑色。”评论家或者强烈抨击或者不屑一顾,但这本小说火了起来,引发了后续十年的鬼屋小说热潮。
假如说社会和政治焦虑催生了僵尸,那么鬼屋就是经济焦虑的产物了。马拉斯科创造了如今已成定势的地产噩梦场景:手头吃紧的家庭(或个人)以无与伦比的价格得到高于其社会经济学处境的住所。他们希望从头开始,于是搬进新家,但很快意识到企图折价购买优质生活是他们一生中最糟糕的决定。现在他们能做的只有逃跑,尖叫救命,抛弃他们的投资。
要是你对《火祭》的主题就是居住空间有什么疑问,完全由玛丽安·罗尔夫(Marian Rolfe)长篇哀叹构成的第一章足以打消你的困惑。她是一名家庭主妇,被困在皇后区一套憋闷的公寓里,绝望地想要逃离都市。她丈夫本答应去看一幢暑期出租屋,发现那是一幢老旧的宅邸,但价钱非常公道。他不顾理性的警告,买了下来。这种好交易可不是每天都会撞见的。
他们搬进阿勒代斯老宅,屋子立刻摇身一变,成了这对夫妻最可怕的噩梦。玛丽安着魔似的打扫卫生,无人照看的各种昂贵古董迷住了她。上了年纪的伊丽莎白姨妈来和他们一起度假,尽管刚开始她精神健旺,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她变得越来越虚弱。本变成了他最不想成为的那种父亲,强奸妻子,强迫儿子“当个男子汉”,结果险些淹死儿子。他们的行为一天比一天糟糕,但屋子一天比一天显得光鲜。
![]() | ![]() |
《地狱屋》,理查德·马特森著。 | 《隔壁的屋子》,安妮·里弗斯·西登斯著。 |
玛丽安没有意识到的是她并非屋子的主人,而是它的奴隶。她跪在地上度过夏季,给地板打蜡,擦拭门框上的灰尘,修理损坏的地方,放任家庭走向穷途末路,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对她来说,打扫卫生是屋主的象征,但残酷的真相是阿勒代斯家是有钱人,而她不是,没有任何东西能改变这一点。她可以住在他们家里,可以给他们家的地板打蜡,但永远不属于这个地方。
在马拉斯科之前,雪莉·杰克逊和理查德·马特森都写过鬼屋小说,《邪屋》 [41] (1959)和《地狱屋》(Hell House ,1971)均是类型经典,但两者谁也没提到钱。它们说的是通灵侦探进入废弃古宅,调查那里为何如此吓人 。马拉斯科和他已被遗忘的畅销书关注的是绝大多数人面对鬼屋时的真正难题:“我能收回我的投资吗?”
马拉斯科是第一位打着鬼屋小说的幌子探讨阶级、按揭和平等焦虑的美国作家。杰·安森(Jay Anson)的《阿米蒂维尔惊魂》(The Amityville Horror )和斯蒂芬·金的《闪灵》都遵循了这个公式:手头吃紧的一家人以低价住进新地方,结果是无穷的悔恨。当你受困于一幢鬼屋,无论你花多少钱维修锅炉或修理游泳池都毫无意义。因为到了最后,你能做的只有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