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980年代,人生是开着拉风的保时捷招摇过市。制造业已死!如今是服务业和技术经济的时代!所有人都在发财!美国是世界第一!咱们给妈咪杀个老共,然后全家去购物中心!
科学在恐怖小说里杀得血流成河,在真实世界中却让书籍变得更加吸引眼球。贺卡技术改造后用于出版业,克鲁格轧花机和博斯特压模机加班加点,给封面覆上用金属箔制作的浮雕怪兽,镂空窗格露出绚烂的背景图。即将上市:全息封面!斯特罗恩&亨肖印刷机运转得滚烫,每个月产出450种新平装本小说,每年200种新恐怖小说。
《驱魔人》和《罗斯玛丽的婴儿》这些阴森而严肃的小说重新塑造了七十年代的平装本小说。与其相反,浮华而具有阅读快感的斯蒂芬·金和V.C.安德鲁斯引导着八十年代的恐怖小说。《死亡区域》(1979)成为金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的小说;到1983年,已印出的斯蒂芬·金作品估计超过了4000万册。《驱魔人》是给老古董看的,《罗斯玛丽的婴儿》一股姥姥味儿。如今想要冲销量,你需要金的推荐语。
安妮·赖斯1976年的《夜访吸血鬼》 [45] 在1980年代衍生出许多续集,将赖斯变成一个品牌,吸血鬼小说的审美新风潮也由此诞生。除了金、赖斯和V.C.安德鲁斯(Cleo Virginia Andrews)(下一章将更多地讨论赖斯和安德鲁斯),第二梯队的作家也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挡门砖尺寸的书籍,很快占领了各地购物中心和机场的书店陈列架。拉姆齐·坎贝尔、彼得·斯陶伯(Peter Straub)、约翰·索尔、迪安·孔茨(Dean Koontz) 和约翰·法里斯(John Farris)在畅销榜上来来去去,他们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平装本销售。超级经纪人柯比·麦考利(Kirby McCauley)和他的皮姆利科代理公司(Pimlico Agency)代理了恐怖和科幻业内的所有名角。麦考利对作家有两点忠告:写小说越厚越好,卖小说先上原创平装本(精装本很能满足作家的自我,但对销量没什么帮助)。众所周知,作家的好坏全看近期销量报告。
小型恐怖小说出版公司在1970年代蓬勃发展,但在1980年代被大型出版社纷纷吞并。企鹅并购了格洛赛特与邓洛普公司(Grosset & Dunlap)和花花公子图书,引发的潮流如滚雪球般壮大,在十年结束时变成了大灭绝级的事件。大公司吃干净小家伙后,用自己的原创平装本品牌——例如光谱图书(Spectra)、玛瑙图书(Onyx)、针尖图书(Pinnacle)和眺望图书(Overlook)——淹没市场。
平装本恐怖小说的封面反映了所处的时代,蓬松的大波浪发型[《 热血》)(Hot Blood )]、 骇人的霓虹配色[《夜行生物》(Nocturnal )]、购物中心(《商场》(The Mall )]和冷战[《黑魔法》(Black Magic )]。
![]() | ![]() |
《热血》,杰夫·盖尔布和隆·弗兰德编。 | 《夜行生物》,肯·尤罗著。 |
![]() | ![]() |
《商场》,史蒂夫·卡恩著。 | 《黑魔法》,惠特利·斯特莱伯著。 |
1970年代见证了恐怖小说走向严肃,但1980年代是个狂欢派对。派对主宾是《时代》杂志1982年的年度人物,它刚刚走出实验室,准备作乱天下:个人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