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最初在文学世界中出现时,无一例外全都是混球。德古拉是个粗鲁、臭烘烘的欧陆垃圾。谢里登·勒法努(Sheridan LeFanu)的《卡米拉》(Carmilla )是个坏到极点的过夜客人。至于《吸血鬼瓦涅》(Varney the Vampire ),我看还是不提为妙。然而安妮·赖斯横空出世,彻底改造了他们的形象。在此之前,有共情能力的吸血鬼已经登场,例如简·加斯克尔(Jane Gaskell)1964年的《闪亮微笑》(Shiny Narrow Grin ),这本书讲述一个四处漂泊的姑娘与一个阴郁的哥特吸血鬼相爱;还有1960年代的肥皂剧《黑暗阴影》里蛮横而诱人的巴纳巴斯·柯林斯。但是,在安妮·赖斯投向他们的理念之前,吸血鬼的故事都是从猎杀者的角度来讲述的。
《夜访吸血鬼》,安妮·赖斯著。
《夜访吸血鬼》第一版平装本的封面和封底感觉很摩登时代,但 1979 版平装本请来了以历史浪漫小说封面著称的 H. 汤姆·霍尔(H. Tom Hall),完全走上哥特路线。
赖斯给了吸血鬼一个发声的渠道,然后他们就再也不肯闭嘴了。《夜访吸血鬼》(1976)由特别话痨的路易斯叙事,书评人对它不屑一顾(“吸吮色情主义”,《新共和》杂志嘲笑;“平淡……浮夸……肤浅”,《纽约时报》断言),严重地打击了作者。赖斯在五岁女儿死于白血病后借写作克服抑郁,她不自觉地将她所有的无助、后悔和愧疚情绪放进了书里。路易斯是一位被动的受害者,因为赖斯讲述他的故事时就是这么感觉的。
尽管精装本没能找到巨大的受众群体,但《夜访吸血鬼》还是很快卖出了电影改编权和平装本出版权。续集《吸血鬼莱斯特》 [51] (1985)的精装本销量更好一些,达到 75000册左右。三部曲的第三部《吸血鬼女王》 [52] 于1988年登上书架时,赖斯已经家喻户晓,首版印数就有405000册。
随着系列继续向下写,赖斯的命运迎来翻天覆地的转折,她笔下吸血鬼的语气也随之改变。莱斯特不是一个唠叨鬼,而是摇滚明星。赖斯本名为霍华德·艾伦·奥布里安(Howard Allen O'Brien),曾形容自己是个受困于女性躯体的同性恋男人,声称莱斯特不是她在书写的身份,而是她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角色变得更加主动和无所畏惧,不仅符合作者的人生历程,也是个促使续作大卖的精明举措。
赖斯的吸血鬼三部曲显然是自传式的,作者在书里经历了死亡、负罪感、恐惧和不安全感,最终出现的是个光彩夺目的超级巨星。与此类似,她笔下的吸血鬼也不像文学里的前辈那样浑身恶臭和疾病,而是美丽和文雅的化身。他们是浪漫的神,十字架或木桩插心这么俗气的玩意儿无法杀死他们,只有阳光和火焰才有足够的戏剧性,可以送他们离开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