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成年人的恐怖作品垂死喘息的时候,这个门类在更年轻的人群中重获新生。面向孩童的恐怖小说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有琼·艾肯(Joan Aiken)[《古园狼迹》(The Wolves of Willoughby Chase ,1962),《波特莱尔大冒险》系列(Lemony Snicket's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的先行者]之类的伪哥特,洛伊丝·邓肯(Lois Duncan)《杀死格里芬先生》(Killing Mr. Griffn )之类的惊悚小说。邓肯,青少年悬疑小说的女王,从1966年开始不断推出面向少年的惊悚小说,包括《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 ,1973)、《用我面貌的陌生人》(Stranger with My Face ,1981)和邪典名作《夏娃的女儿们》(Daughters of Eve ,1979)。1989年她女儿不幸遇害身亡后,她似乎失去了对虚构恐怖的兴趣,将余生花在叙述寻找杀女凶手的历程中。
1980年代,恐怖作品面对饥渴的青少年受众发展迅猛,刚开始是砍杀电影,然后是各种书籍。1982 年,戴尔公司(Dell Books)推出了青少年神秘题材恐怖系列《暮光》(Twilight ),从令人恶心的发掘尸体到相当栩栩如生的黏腻血浆无所不有。1983年矮脚鸡图书以没那么血腥但更切中时机的《黑暗力量》(Dark Forces )系列还击,它大致就是面向青少年的拜撒但恐慌;书里有在最后关卡释放撒但作为老怪的电子游戏,有亵渎神圣的重金属乐队,有召唤黑暗王子现身的角色扮演游戏。
1980年代末对成人恐怖小说的作家来说是个越来越可怕的噩梦。一个个作家连预付金都收不到,经纪人抛出的糟糕建议像龙卷风似的刮过出版界这个拖车营地,留下满目疮痍:“书写得越厚越好,因为上周大卖的就是这个。”“学学迈克尔·克赖顿。”“学学斯蒂芬·金。”但市场已经过饱和,退货率通常高达六成。出版产业在尽其所能止血,但患者不可能活着下手术台了。
《救生员》,里奇·坦克斯利·卡西克著。
面向孩童的恐怖作品往往会在封面添加年轻人的兴趣点:流连沙滩,摇滚,电子游戏,偷窥阴森的镜子和向悬崖底下看。
![]() | ![]() |
《交易》,雷克斯·斯帕格著。 | 《战胜恶魔》,斯科特·西格尔著。 |
![]() | ![]() |
《家族地穴》,约瑟夫·特雷纳著。 | 《堕入黑暗》,克里斯托弗·派克著。 |
![]() | ![]() |
《黑色圣诞节》,托马斯·奥尔特曼著。 | 《铃儿杀叮当》,乔·吉布森著。 |
![]() | ![]() |
《圣诞宝贝》,克里斯托弗·基恩和威廉·D.布莱克著。 | 《睡衣派对》,克里斯托弗·派克著。 |
随着1990年代临近,似乎深不见底的童书市场成了恐怖作品的最后希望。1989年,R.L.斯坦(R. L. Stine)推出了少年恐怖系列《恐惧街》(Fear Street ),其中有《平安夜》(Silent Night )之类的圣诞好礼物。差不多与此同时,克里斯托弗·派克(Christopher Pike)开始生产露易丝·邓肯式的少年惊悚小说,向出版商证明了孩子对恐怖作品有着无法满足的欲望。成年读者已被遗忘,斯坦和派克分别推出了自己的畅销系列,《鸡皮疙瘩》 [65] (1992)和《恐怖镇》(Spooksville ,1995)。经过漫长的等待,惠特尼·休斯顿的歌词终于成真:孩子是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