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秦汉以来,鲜卑民族无疑是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最为持久的北方游牧民族,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便是在胡汉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尤其是胡汉通婚造成民族血统混合的基础上,经过重构而变更面貌的新汉族。如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出自拓跋鲜卑独孤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出自鲜卑族纥豆陵氏;唐太宗长孙皇后的父系和母系皆鲜卑人,故唐高宗李治承袭鲜卑血统近四分之三,承继汉族血统仅四分之一。
当然,改变的代价则是鲜卑人作为独立民族的彻底消失。但鲜卑后裔在当代依然是存在的,换言之,《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国是不可能复了,其家族血脉在当代却还是存在的,经历千百年依然延续了下来。
仅在广东境内,目前就有两个村落流淌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血液。“不吃马肉,床朝北方。”在广东省鹤山市、佛山市,有2000余源氏族人,他们自称是拓跋鲜卑后裔,数十年来,源氏族人孜孜不倦北上内蒙古、青海、山西寻根问祖,寻找自己家族的源流;在广东省肇庆市,有6000余慕容氏族人,他们“皮肤白晳、鼻梁高挺、眼珠近黄”,是慕容鲜卑后裔。
1999年,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村民源可就成为第一个到达噶仙洞祭祖的广东籍鲜卑后裔,2014年,源可就再次携孙北上寻根问祖。
二
2014年9月8日晚,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东江源公祠前,一个用砖头搭建、2米多高的篝火炉燃起了熊熊大火,数百名男女老少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了舞。时隔12年之后,霄南村源氏族人再次以这种传统的方式庆祝节日。
圆月与篝火辉映,在欢声笑语的人群中,有一位戴眼镜的老人显得心事重重。他叫源可就,今年65岁,是霄南村卫生站的医生。9月9日,他要携带孙子源海晖北上内蒙古噶仙洞寻根。
源,是一个罕见的姓。霄南村77岁退休历史教师源广万统计,在广东省,源氏仅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鹤山、佛山两市,他们皆发源于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此外,在香港有千余人,在美国、加拿大有数十人。
除了独特的源姓、中秋篝火习俗,霄南村源氏族人还发现与本地汉人有诸多不同。霄南村由霄乡村和南安村合并而成,源氏族人聚居在霄乡村,这是一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村落。
霄乡村东门新村至今还保存了一段数十米长的围墙。在1949年以前,霄乡村是一个古城堡,四周有围墙,围墙外面有一条河涌是护城河,整个村子看起来是个独立王国。村里还有更夫,围墙边有一个四层高的炮楼,防止盗贼入村。
与本地一些家族只有一个祠堂不同,霄乡村源氏祠堂众多。“解放前有15个,后来拆了一些,现在还保留8个。”源可就说。
霄乡村布局独特,饮食上也和本地人不同。“我们不吃马肉,睡觉床头要朝北。”源可就说,这是祖辈延续下来的规矩,这一点与北方游牧民族相通。不过,在相貌上,今天的源氏族人已经与本地汉人没多大区别了。
三
“村里的老人只知道我们的祖先从草原来,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个民族,很多人以为是蒙古人。”20年前,源可就在行医之余,对源氏的源流产生了浓厚兴趣。
源可就是村医,在族人眼里,他是一个做事认真又很执着的人。
源可就请教村里长者,寻找族谱,查阅史料,向可能有源氏族人的江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发过不少信件。他发现在霄乡村清代所建源氏大宗祠里,存有源氏源远流长的对联“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发源传北魏,晋爵纪西平”。
1997年,源氏族人找到了散失多年的《源氏大宗族谱》,从中查到“源族受姓始于北魏……”源可就认为霄乡源氏应为北魏拓跋鲜卑后裔。由此,源可就开始了延续20年的寻根之旅。
1998年2月14日,源可就和族人一行12人驱车到广东韶关南雄寻根问祖。在珠玑巷前广场花岗岩塑像下找到“源氏”排列在141个姓氏的第115位,但没发现源氏祠堂,南雄亦无源氏后人。
南雄文化局干部给的解释是,根据《南雄县志》和有关姓氏族谱的迁移推测,源氏家族是为青苗之害和当时政局不利的情况下南奔广东的。但源可就不满足这些解释,一年后,1999年5月,源可就受全村源氏族人的委托,专程到鲜卑族的发源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祭祖。
四
鲜卑人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民族共同体,按其发源地和后来迁徙分布及与其他民族、部落的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鲜卑。其中东部鲜卑后来发展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中部鲜卑主要是拓跋氏和柔然;汉魏之际,拓跋鲜卑一支从塞北西迁到河西,形成西部鲜卑,主要是吐谷浑、秃发、乞伏等。
公元397年,河西鲜卑突发乌孤在乐都(今青海)建立南凉政权,南凉灭亡后,秃发破羌连同皇室被掳至西秦(今甘肃临夏),后投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因屡立战功受嘉奖,“卿与朕同源,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从此,秃发破羌改名为源贺。至北宋末年,金人南下,源氏后人几经周折,辗转到岭南,南宋咸淳甲戌年,在源潜夫的带领下自南雄珠玑巷迁居霄乡。
源可就是鹤山源氏第一个走出去寻根的人,多年来,他循着祖先南迁的轨迹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朋友圈:从东北到西北,再到中原,接着南下广东。源可就的执着感动激励了许多族人纷纷加入寻根队列。加拿大乡亲源志藩就是其中之一。
55岁的源志藩祖籍霄乡村,出生于香港,在英国求学,获机电及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90年代初移民加拿大后,专心研究中华历史,著作颇丰。
源志藩对家族历史也有浓厚兴趣,他根据20年的研究和考证成果,写成了60万字学术著作《鲜卑遗民源氏源流》。2011年3月,该书由香港科华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以民族变迁、氏族流传、宗族足迹的方式,详细论述了源氏一族的源流。
五
寻根过程中,源可就还发现,在广东,除了鹤山源氏,在肇庆市高要市白土镇,还有来自东部鲜卑慕容氏的后裔,与源氏族人一样,慕容氏后人也是与本地汉人通婚、杂居,语言文化、饮食习惯已经没有多少区别。
史载,慕容是东部鲜卑的一支,慕容世家最后一个王朝北燕国被北魏灭掉以后,许多贵族和百姓纷纷逃到河北等中原地区以及华南地区,慕容后人隐姓埋名,有的改姓慕,有的改姓容。目前,只有肇庆市高要幕村、大旗等村庄由于当时地处南蛮之地,千百年来一直姓慕容,成为国内唯一聚族而居、人口相对集中的鲜卑慕容部后裔。
据高要市白土镇幕村《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其始祖慕容绍奕迁徙到现高要市蛟塘镇金鸡村。100多年后,后人迁到白土镇幕村居住,后又有分支迁往白土镇大旗村。目前,肇庆市的端州、高要、广宁、怀集等地都有6000余慕容氏人居住。但是人丁兴旺、集中居住的还是高要白土镇幕村、大旗村,幕村有3000多人姓慕容,大旗村有2000多人姓慕容。
幕村有一对据称传承了“慕容基因”的兄弟:慕容瑞湖、慕容瑞潮。慕容瑞潮今年60多岁,身高约1.75米。身材笔挺、鼻梁高直,头发银白,前额的头发呈金黄色。
慕容瑞潮有个哥哥叫慕容瑞湖,做过幕村的书记。慕容瑞湖与附近村庄的汉人相比,显得与众不同。他身材高大,鼻梁挺直,眼珠发黄。慕容瑞湖说:“基本上我们都汉化了,听说都有一点点以前鲜卑族的特点,不过还有一小部分人保留着祖先的特征。我们幕村很多人在外边工作,人家说,你们像是北方人。我去其他地方时,也有人议论我,说我长得像外国人。”
若干年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驻肇庆、云浮新闻中心记者于敢勇曾为慕容瑞湖、慕容瑞潮兄弟拍了张合影,慕容瑞潮的“鲜卑特征”比其兄慕容瑞湖更为明显。
幕村村委会副书记慕容中南说,慕容瑞湖、慕容瑞潮兄弟所在的家族,也就他们父子三人(慕容遇益、慕容瑞湖、慕容瑞潮)的外貌特征迥异常人,家族其他成员的长相倒不那么特殊。慕容瑞潮的老父亲慕容遇益于2011年去世,享年88岁。慕容瑞潮抱着的小孙子名叫慕容卓言,才两岁零两个月。小家伙长得很可爱,却丝毫看不出有何不同寻常的“慕容特征”。
慕容瑞潮的普通话说得很一般,即便说普通话,也带有浓重的粤语味。起家辽西龙城的慕容鲜卑人如今却在万里岭南之地说粤语,令人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慕容瑞潮过去在幕村种地、养鱼,现在退休了,住在广州市内一个叫梅花园的小区。他与慕容中南从祖居中拿出族谱,摊在地上给笔者看,并手捧父亲遗像在家门口留影。与其兄慕容瑞湖相比,慕容瑞潮的形貌更像父亲。
慕容瑞潮平时不住在幕村,只是在节日或者祭祖的日子才回来看看,住几天就走。“在广州,很多人惊奇于他的相貌,私下称他‘鬼佬’!”慕容中南解释说,“鬼佬”未必是贬义词,只不过以此形容慕容瑞潮长得像外国人。
六
在中国古代的传世诗歌中,关于北方游牧民族体貌形态的记述不胜枚举。如李白的《幽州胡马客歌》一诗记叙“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白居易诗《西凉伎》记叙“紫髯深目两胡儿”;杜甫的《悲青坂》诗记叙有“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岑参诗《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记叙“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涉及鲜卑人形貌的记述也十分传神。如唐代诗人张籍的《永嘉行》一诗中记叙有“黄头鲜卑入洛阳”;苏轼题唐人韩干的画赋诗曰“赤髯碧眼老鲜卑”……
对这些记述的诠解,后世也存在争议。但从这些古诗词中,古人传递给后世一明确信息,即包括鲜卑人在内的“五胡”的形貌特征基本是这样的:深眼眶、黄头发、绿眼睛、紫胡子……而这与今天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种!难道,慕容鲜卑真的是来自西方的“高加索人”吗?
有人说,诗歌的表现手段重比兴夸张,因此,上述诗作中的描述未必是实情。但类似记述,在诸多严谨史书中竟也比比皆是。《晋书》和《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明帝为“黄头”,并称为其“鲜卑奴”;《三国志》中记载孙权是“碧眼”、“紫髯”;曹操的儿子曹彰是“黄须”;关羽、太史慈、程昱等人,都是“美须髯”……这些体貌特征不仅与当时的中原汉人不同,与更广泛意义上的蒙古利亚人种也有区别,反倒与高加索人种的体貌特征近似。
需要强调的是,对这种奇异的体貌特征,汉晋时期的史书并未像后世的明清时代那样大力渲染、深以为怪,而只是当做一种平常现象一笔带过,不以为意。可见,具有这种体貌特征的人群在当时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鲜卑族发源于山戎,而山戎是白种人,因此鲜卑的主体是白种人。中国自古就有白戎、白狄之说……但这和西域或欧洲人种的白皮肤,是两个概念。不能一说白皮肤,就认定其为高加索人种或混血的高加索人种。
这派专家指出,中原地区确实有一种人是与高加索种族混血的。但不能因有此类人种存在,就把一切白皮肤的部族都归为此类。简言之,不能因为慕容鲜卑一族的白肤色及较为突出的器官特征,便将其归为外来的高加索人。
至于古代诗歌中再现的鲜卑人形象,如“赤髯碧眼老鲜卑”,只是对西域胡人的泛泛描画,诗歌中所称的“鲜卑”,已不是一个实体民族。因此,以此断定慕容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先祖来自高加索,似不足为凭。
七
然而,鲜卑人中,尤其是鲜卑慕容部,大量存在白种人或是不争的事实。当代有广东幕村的慕容兄弟可为佐证之外,山东青州博物馆里的一座奇特鲜卑人石俑,则可作为当代鲜卑后裔与历史的对照。
青州,是鲜卑慕容部贵族慕容德创建的南燕国首都古广固城所在地。青州博物馆里存放着一件坐姿石俑,高3.5米,鼻梁高且直,眼眶深陷,即常说的“高鼻深目”。而这种相貌迥异于当时的中原汉人,被视为典型的北方胡人形象。据山东学者孙新生介绍,这件石人像很可能是西汉初年分封在青州(当时叫广县)的第一个侯——召欧墓前的石像俑。
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韩信击败了齐王田横,青州地域归入西汉版图。汉承秦制,仍沿用郡县两级行政区制,同时还对同姓贵族和异族功臣分封。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封功臣召欧为广侯,分封地在广县城,这也是青州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座城。
由《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可知,刘邦称帝后分封了100多位功臣,召欧列第28位,排名靠前,说明他的功绩比较卓著。广县地处山东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重要。刘邦派召欧来这里镇守,足见刘邦对此人的信任。
召欧死后葬在了封地广县。那么,召欧为何在他的墓前立一个高鼻深目的胡人像呢?孙新生认为,两汉时期,由于中原汉族与塞北匈奴间战争不断、战事频繁,参加过对匈奴作战的汉朝大将们,往往会在他们的墓葬前置立胡人石俑像,以显示其生前功绩。石像的形制越大,墓主人的身份和功劳就越高。
召欧追随刘邦南征北战,曾跟刘邦到北边打过匈奴。刘邦在白登山被冒顿单于率兵围困时,召欧也在其中。白登山之战,若非谋士陈平出奇策贿赂单于阏氏,诱其游说单于退兵解围,身处绝境的汉高祖刘邦和其麾下的文臣武将必为冒顿所擒。虽然最终侥幸得脱,但此役却始终为汉室君臣引以为耻、没齿难忘。召欧被封侯后,追忆往事,刻骨铭心的白登山之围令其恨之入骨。于是生前便刻了一个匈奴人石俑像,命人立于自己墓前,以消其恨。
按常理,这石俑应是按西汉时匈奴人的模样雕凿的,但真实情况可能复杂得多。史载,冒顿单于统率40万大军将汉军围于白登山,但当时匈奴族的一线兵将果有如此之众吗?这40万大军,会不会是冒顿单于掌控的塞外胡族联军呢?
白登山之战前,塞外草原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匈奴灭东胡之战。东胡联盟被匈奴冒顿单于灭掉后,逃散的部众向东部撤退,避难于乌桓山与鲜卑山。后以山为族名,分为乌桓与鲜卑两大分支。鲜卑一系又分为宇文、拓跋、段氏、慕容等诸多支派,慕容鲜卑是其中一支。
此战后,更多的东胡部众沦为俘虏被收编、充实到匈奴族中去。匈奴军中的外来将士,不少人来自被冒顿单于灭掉的东胡联盟。鲜卑族中的许多人融入了战胜方的匈奴族,这其中,自然包括后来的慕容鲜卑一族的血亲同胞。
同为塞外游牧民族,当时的匈奴族与东胡族的外形特征可能相差不大,至少在中原汉人看来,均属“高鼻深目”的胡人。以此而言,立于西汉召欧墓前的这个奇异胡人像,称其为匈奴也可,说他是东胡亦然。由此不免令后人引发联想,源于东胡族的慕容鲜卑人,其形貌外观是否与召欧墓前的胡人像大同小异呢?
八
如果说,青州胡人坐姿石俑还不足以再现慕容鲜卑人的真实形貌的话,那么,在慕容鲜卑的大本营——龙城(今辽宁朝阳市)遗址出土的两个头像,就极可能与历史中的慕容英雄对号入座了。
2004年,历经两年的艰苦考古发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们揭开了三燕(前燕、后燕、北燕)国都龙城的神秘面纱。据专家考证,战国、秦汉时期,朝阳属辽西郡柳城县地。鲜卑慕容部入居辽西后,于东晋咸康七年(341年),慕容皝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建城,并以龙山命名为“龙城”,即如今的朝阳市老城。建城后第二年,慕容皝将“龙城”定为都城。
东晋太和五年(370年),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被前秦所灭。东晋隆安元年(397年),后燕重新以“龙城”为都城。而取代后燕的北燕,也以龙城为国都。北魏灭北燕后,置龙城镇。直至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将龙城一带送给兀良哈蒙古人,龙城才就此废弃。从慕容皝341年建城,到1403年废弃,龙城在历史长河中存留了1062年。
在龙城遗址的挖掘中,发现其修筑相当考究。门道气势恢宏,不但路宽拓展到5米,还全部以200厘米长、80厘米宽的长方形大石块对缝铺设,排列整齐。地层中还出土了础石、瓦当等建筑构件。龙城有三道城门,而据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只有帝王之都才能修建三道城门,可以遥想当年慕容王朝的繁华气象。
在龙城南门遗址中,出土了两个石雕像。其形貌虽谈不上“高鼻深目”,却依然与中原汉人面目有别。尤其是其中一个头像,络腮胡须,眼睛斜长,双眉飞挑入鬓,双眸凝神于中,英气逼人……出土一刻,仿佛时光倒转,千年前的慕容英豪突然复活!
中国古人,尤其塞外游牧民族的雕刻艺术崇尚写实。据说,大同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一尊石雕,就是模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本人的形貌雕刻的。在刚刚挖掘的大辽国上京城西山坡皇家佛寺遗址中,出土的契丹贵族头像面目生动宛若活人。其中一个面透杀机的老妪头像,只看第一眼,便令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杀伐无情的契丹“断腕皇后”述律平……
那么,这些刻凿于龙城国都,乃至高悬于龙城南门处的逼真石雕,又是对何人形貌的如实再现呢?这龙城头像,即便不是前燕国主慕容皝等级的君王之容,也多半为慕容鲜卑一族的标志性脸谱。
香港中文大学的姚中仪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慕容鲜卑可能是波斯人一说。他的证据是从将慕容鲜卑一族带入辽西的首领莫护跋的名字引发的。姚中仪认为,莫护跋与波斯语的“幕户”相通,幕户是波斯语中宗教神职人员的一个职称,或者是一个职务的名称。
有人曾将古慕容鲜卑人的头像做过假想复原,发现假想图与古波斯人有相似之处。波斯人属古雅利安人种,而据一些学者考证,慕容鲜卑也源于这一种群。那么,慕容鲜卑人与古波斯人之间,又到底存在何种玄妙关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