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在唐朝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道教,不但民间有大量修道者,就是在宫廷,也有皇子和公主身披素服,口服铅黄,手挥尘尾,整日梦想得道成仙的。
玄宗开元年间,某地有一个焦练师,据说深得老君真传,道法高超,降妖捉怪,驱鬼劾神,甚有效验。
好道之人,仰慕他的神通,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焦练师的身边,跟他学习道术。焦练师声称有教无类,因此,天长日久,他的门下,形形色色,竟也延揽了不少人。
一天,徒弟告诉他,有一黄裙女子登门求见。焦练师叫人把这女子延入屋内,只见这女孩身着石绿衫,腰系缃黄裙,乌黑的头发上,插着一根泥金钗,那钗头凤嘴里衔着的珍珠,随着她头部的转侧,不断地来回晃荡。雪白的面孔也就巴掌大小,大大的眼睛,乌溜溜的,颇为灵动,尖尖的下颏,衬着嘴角时时间噙着的笑意,显得无比的俏丽。
这女孩儿自称阿胡,说自己是千里迢迢慕名而来,想跟焦练师修习道术,请求师傅收下这个徒弟。焦练师对于登门求教的,向来是来者不拒,而且,看这女孩儿,也颇有慧根,倘若自己加以点拨,假以时日,必有小成。到时候不但弘扬老君道法,自己也跟着声名远著,面上有光。
从此之后,这女子就成为焦练师门下的弟子,黎明即起,跟随其他的弟子,照着师傅传授的心法,养形练气,呼吸吐纳,兼学习各种法宝和咒术,从来也没有偷懒、怠惰过。
阿胡天生聪颖,虽然入门较迟,进境却是一日千里,排在她前面的师兄和师姐,都没有她学得快。
就这样,在日日的刻苦修炼中,一晃儿,三年过去了。焦练师的术法,阿胡已经悉数掌握。这一天,她早早来到焦练师身边,感谢三年以来师傅对她的照顾,并跟师傅辞行。
焦练师却不想让阿胡走,一味的苦苦挽留。
阿胡道:「不瞒师傅,阿胡本是林子里的野狐,仰慕师傅的大名,前来跟您修习术法,您对我的恩德,阿胡没齿难忘,现在,既已无术可学,我便要回深山老林,去练我的仙丹了,还望师傅不要拦阻才是!」
焦练师一听,勃然大怒:「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东西!真是不知好歹,我这里岂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阿胡听了焦练师这番话,一张俏脸也变了颜色。她鄙夷地看了自己的师傅一眼,也不说话,一个转身,缃黄裙在空气中荡起一片涟漪,就朝门外走去。
焦练师恼羞成怒,食指和中指捏了一个诀,口中念念有词,说了一声「去」,只见一张黄色的纸符从指尖飞出,朝阿胡背后封去。
阿胡连头都没回,纤指并拢,在身后轻轻地抓了一下,那纸符顿时化作一缕青烟,消散在她的指间。
焦练师见自己的术法被阿胡轻易化解,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小小的狐狸精,也敢在我面前班门弄斧,难道还反了不成?今天我要不让你吃些苦头,以后,也别在徒弟们面前混了。想到这里,他把自己的法宝一一祭出,霎时间天地变色,日月无光,阿胡在漫天的飞沙走石面前,显得那么的渺小。仿佛,下一刻,就会被狂风卷走。
只见她身形急转,衣袂飘举,缃黄裙如莲瓣一样盛开,不知怎么的,那漫天的沙石,转眼便已收敛于无形。焦练师看得目瞪口呆,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小狐狸,自己竟然奈何不得她。
既然师徒之间已经撕破脸,那就别怪他不讲信义了:哼!我治不了你,有人治得了你!
他不辞辛劳地跑到嵩山顶上,设坛祈告太上老君:
「某虽不才,然是道家弟子,现在,为妖狐所辱,如若听之任之,恐大道将隳,还望老君给徒儿做主!」
言辞恳切,涕泪横流。
话音刚落,就见坛场四角有缕缕香烟升起,转眼之间,便凝成紫色祥云,越升越高,那飘渺的云雾当中,有一老者,童颜鹤发,手持拂尘,肃然而立。
焦练师一见大喜,叩头祈请道:
「老君驾临,弟子有失远迎,正法已为妖狐所学,还望老君降下新法,助弟子收服这妖孽!」
老君点了点头,尘尾一甩,开始于云中做法。只见一个面目狰狞,金盔金甲的大力士从天而降,手持一把明晃晃的大刀,望空劈下。一股凌厉无比的劲风扑来,血雾弥漫开去,定睛一看,那狡黠的狐妖,竟已被拦腰斩断。
焦练师一见,立刻手舞足蹈。当即跪在地上,连连叩头,感谢老君的大恩大德,为道家弟子,出了这口恶气。
老君微微一笑,从云中徐徐降下,来到他的面前。焦练师正要跟老君表表衷肠,就见那被他奉若神明的太上老君,伸出舌头,朝他做了一个鬼脸,然后,在地上打了一个滚儿,化作一个黄裙的妇人,头也不回地跑了!
「阿胡……」
她的身后,传来焦练师那凄厉的惨叫!
这焦练师死活不让阿胡毕业,是看上了她的美色,还是自己申请了太多的项目,非得抓些免费的劳工,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地做实验呢?^_^
原文:
唐开元中,有焦练师修道,聚徒甚众。有黄裙妇人自称阿胡,就焦学道术。经三年,尽焦之术,而固辞去。焦苦留之。阿胡云:「己是野狐,本来学术。今无术可学,义不得留。」焦因欲以术拘留之。胡随事酬答,焦不能及。乃于嵩顶设坛,启告老君。自言己虽不才,然是道家弟子。妖狐所侮,恐大道将隳。言意恳切。坛四角忽有香烟出,俄成紫云,高数十丈。云中有老君见立。因礼拜陈云:「正法已为妖狐所学,当更求法以降之。」老君乃于云中作法。有神王于云中以刀断狐腰。焦大欢庆。老君忽从云中下,变作黄裙妇人而去。
(出《广异记》)